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一定接觸過即棄底片相機。一個輕巧又充滿廉價感的塑膠外殼,有些人是買來記錄日常生活,有些人是想體驗一下拍底片的感覺。

即使拍出來的相片有一半都是曝光不足根本不知道在拍甚麼,但它卻有一種平易近人的粗糙感,受到年輕人歡迎。

 

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即棄相機的熱潮?這股熱潮對整個底片攝影生態是好是壞?就讓大家透過本文一起探討。

 

Credit: wonderphotoshop.my@Instagram

 

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即棄底片相機,是1986年由富士底片生產的QuickSnap。它裝有一卷固定數量的底片,拍完一卷後,你只需寄回相機,富士就會幫你沖洗和打印照片。

這種相機的易用性讓它迅速成為旅行者和攝影新手的最愛。此後,其他底片製造商如Kodak、Ilford等亦開始加入即棄相機的市場,使它變得越來越流行。

 

Credit: fabiwillsc@Instagram

 

可是這些小可愛卻一直受到不少來自攝影師的批評。最為人詬病的,當然就是為了降低售價而妥協的攝影質素。

即棄底片相機基本上並沒有讓用家操作的空間:一般快門都是固定約1/120秒,塑膠製的鏡頭光圈也是只有F9或更小,更遑論有甚麼光學質素可言。

正是相機本身的巨大限制,再加上多數用家都不是平常有接觸攝影的人,導致它們拍出來的照片十之八九都令人看不下去。

試想像同一卷底片用在好一點的相機身上,便絕對不會造成如此浪費。即棄相機擁有這樣的表現,也難怪會被痛罵為「塑膠垃圾」。

 

使用即棄相機最常見的問題是曝光不足

 

可是這些「垃圾」之所以能夠在數十年間一直保持熱度,當然因為它們有其優勝的地方。

 

 

1. 輕便易攜

 

俗語有云:「令你願意拿出來拍照的相機,就是好相機。」

的確,即棄相機拍出的照片質素有限,但它輕巧的外型確實是一大賣點。

大部分時候,人們其實只是需要一台可以放進口袋裏,並能夠隨時隨地拿出來拍下當刻的相機:這才是他們的需求啊!照片質素反而不是重點。

正如你去旅行時也不會隨時背著一台兩公斤重的Pentax 67吧?

 

Credit: bt4ri@Instagram

 

 

2. 踏入底片攝影的第一步

 

在1980年代,攝影還是一項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嗜好。而自即棄相機的出現,令普羅大眾也能享受攝影的樂趣。

如上文所說,因其價格便宜和輕便的特性,即棄相機至今仍是年輕人接觸底片攝影的第一步。隨著時代變遷,底片攝影的市場已經逐漸萎縮。

難得有一項產品可以保持熱度,甚至吸納到更多新玩家踏入這個領域,筆者認為這絕對是一件樂見的事。

 

Credit: phnxbkk@Instagram

 

 

3. 用「塑膠垃圾」學習攝影!

 

攝影 — 尤其是街頭攝影 — 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接受和利用不可控的外在因素。

而不能調整參數的即棄相機也就有異曲同工之妙:既然不能調校,那就先學習利用固定的光圈快門拍照吧!既然不能變焦,那就先用固定焦距學習構圖吧!

當你能夠適應惡劣的拍攝條件,到換成更好的相機時便能如魚得水了。

 

Credit: rkentoanim@Instagram

 

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數位化的世界裡,但底片攝影的復古魅力依然不減。

它們不僅僅是相機,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,讓人們在快速的數位時代中,重新發現慢下來欣賞生活的樂趣。

年輕一代開始重新探索底片攝影,欣賞它帶來的獨特質感和拍攝過程的儀式感。

 

或許,這就是即棄底片相機的存在意義了。

 

Written by Ian

Instagram: @ggutt_